这个礼拜真是格外的忙。忙得我都没功夫来了。
赶紧说说上周的刘家峪-黄草梁-灵山行吧。
这次强度是有史以来我参加的徒步登山最高的一次,事实证明我的身体素质经过这三年的上班已经退化了很多了。
这次登山的结果,相信有不少人已经知道了,我因为体力问题和脚快要磨泡的原因,从柏峪下撤了。或许下撤在某些人眼里并不光彩,但综合以下因素,我认为我的决定是正确的。
1,当时我的体力已经几乎消耗殆尽。尽管中午午饭后恢复了一些,但是由于上午的上升非常多,路也很不好走,体力透支严重,脚的压力也很大,已经开始有要磨泡的迹象,故很难支持接下来的黄草梁、无名1、无名2、韭山和北灵山的上升了。
2,如果我继续按计划前进,脚一旦磨破,将严重拖累队伍。当时整个队伍已经落后计划1.5小时以上了,接下来的过程将更加严峻,一旦需要照顾队伍中的某个或某些人,时间将进一步延后,结果就是大家可能要走夜山路,并且在后半夜才能回京。
3,即使我坚持下去了,但是比计划要延后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,即使之后的形成一切顺利,我们也要在午夜时分到家了。而第二天我还要上班,并且有重要的会议需要安排,从这一点看也不适宜继续走下去。
总之,在安全与面子之间,我选择了安全。户外有风险,事故屡见不鲜。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户外活动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尽全力完成任务,这才是户外活动的真正含义。或许有一天,我的体力锻炼到可以走完全程的时候,我一定会重新来走这条路线,完成这次的遗憾的!
下面谈谈感觉。
首先,这种强度的登山活动,能量的补充和水的补充非常重要。问题1,我的补水没有及时跟上。在出发时,因为怕麻烦,没有把水袋管伸出包,而是走到了第一个断崖处才开包喝水。此时体力消耗已经不少,因为补水问题(也有可能与早饭没有吃饱有关),我在最高的那个断崖处已经感到血糖降低了。表现为爬到最高的断崖下时,明显感到头发晕,眼发黑,手脚发软。。因为小时候在田径队时曾遇到过这种情况,因此还算能够应对。我立刻拿出了巧克力,一口气吃了下去,并找地方坐着休息。效果很明显,几分钟后症状消失,并且体力有所恢复。保险起见,我让上面的同伴帮忙把包提了上去,轻装攀上了断崖。
之后,在前往王大台的山脚,集体休息时,体力消耗也不少。很奇怪这次体力消耗非常快,怀疑是不是轻度中暑。但是当天并不是非常热,比官厅-幽州那次的气温要低一点。而且我还带了宽沿帽和长袖速干衣,按说应该不至于。或许有可能是连续4周进行户外活动身体恢复得不够彻底的原因。在山脚,我已经开始吃西红柿补充体力了。现在想想,早饭吃得太少应该是一个问题。这次午饭2点半才吃,上午的运动量也非常大,如果早饭没有吃饱,确实很难支撑如此大的消耗。上到王大台的路上,我的节奏不快,主要是不能离开yqq同学。也许,节奏有些慢我不适应。但是如果我真的跟前队走,就一定没事么?不好说。算了,这就不作为主要因素了。归根结底还是体力不够充沛。
上到王大台,体力消耗几乎到了60%。已经感到非常疲劳了。休息后的上升堪称此次最难受的上升。路较陡,对脚的压力非常大。虽然经过补巧克力,但是体力接近极限的时候仍然会有一点要晕未晕的感觉。为了避免真的晕倒跌到山下,我必须尽量将重心靠前靠低。这段路程对我的考验要远胜幽州行的考验,我不得不消耗掉了所有的西红柿以及一瓶脉动和大量水。能量,还是能量的问题。感觉,这种登山强度比较大的活动,光有充足的水、水果是不够的,能量的补充更关键一些。因为水和水果是不能提供大量的热量的。所以,下次活动一定要考虑到户外活动的类型。(幽州行更多的是平路,且日晒严重,补水的作用更明显。)
之后的下撤,我就不赘述了。护膝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出来。我决定一定要买完护膝后再参加活动。
登山虽然疲劳,但是休息之余我还是不忘照下美景。总结经验教训之后,欣赏一下pp吧~~~









